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睡人》第一章〈開場白〉- 巴金森氏症候群 譯評


《睡人》,奧利佛‧薩克斯著,范昱峰譯,時報出版:台北,1998。
Awakenings by Oliver Sacks, Random House, 1990.

[譯本] p. 3-4
[原著] p. 5


第一章:開場白- 巴金森氏病和巴金森氏症候群

[譯文] 首先我們須指出,發抖絕非巴金森氏症候群經常的症狀,也不是孤立的症狀,它只是患者面臨的最輕微難題。(頁3)
[原文] It is necessary to say at the outset that the shaking or tremor is by no means a constant symptom in Parkinsonism, is never an isolated symptom, and is often the least problem which faces the Parkinsonian patient. (p. 5)

[譯評] 原文中形容「抖」有兩個字- ‘shaking’ 和 ‘tremor’,兩者之間差距不大,譯者將它合併為「發抖」,是一個不錯的處理方式,不易落入同義疊字累贅的陷阱。
經洪老師指正:'shaking'是一般口語用詞,'tremor'是醫學/神經科學用詞,指的都是同一個意思。

但是,‘constant’解釋成「經常」,‘isolated’解釋成「孤立」,則又局限於字面意義了。這兩個形容詞一前一後,用意在於形容「發抖」這個症狀的特性,並非「持續發生」,亦非「唯一」(意即還有其他的症狀)。

建議改譯為:首先我們必須知道,巴金森氏症患者並不會持續顫抖,還會出現其他的症狀,顫抖只是多項症狀中較微不足道的一種。

[譯文] 顫慄通常發生於靜止時候,身子一動或有了動作的意念,它就會消失。(頁3)
[原文] If tremor is present, it tends to occur at rest and to disappear with movement or the intention to move. (p. 5)

[譯評] 這句話中間似乎少了一個連接詞,讀起來不太通順。此外,'disappear'不一定要翻成「消失」,這裡其實是指症狀解除或停止的意思。

建議改譯為:顫抖易發於身體靜止狀態,一旦身體活動或產生動作的意念,就會停止顫抖。


[譯文] 除了顫抖之外,第二個常被提到的症狀就是僵硬。(頁3)
[原文] The second commonly mentioned symptom of Parkinsonism, besides tremor, is stiffness or rigidity. (p. 5)

[譯評] 和上面的‘shaking’和‘tremor’一樣,譯者再度將意義相近的兩個疊字二合為一,以「僵硬」一詞帶過,再次省去累贅。
經洪老師指正:'stiffness'是一般口語用詞,'rigidity'是醫學/神經科學用詞,指的也是同一個意思。

[譯文] 它有類似塑膠的奇特性質,所以常被比喻為鉛管彎曲,有時情況可能極為嚴重。(頁4)
[原文] This has a curious plastic quality - often compared to the bending of a lead pipe - and may be of intense severity. (p. 5)

[譯評] 經洪老師指正: "This"指的是上一句的「身體僵硬」,原文中的‘plastic’譯者直譯為「塑膠」,其實這個字另外一個意思是「可塑性」,暗揣此句應該指病患的身體可以任意彎曲,擺出如同彎曲鉛管的姿勢。 用鉛管這個比方,也間接加強了「僵硬」的病徵。

建議改譯為:病患的身體雖然僵硬,卻能神奇地擺出如同彎曲鉛管般的姿勢,甚至是正常人辦不到的高難度動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