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9日 星期五

《睡人》第二章〈甦醒記〉- 郝斯特‧Y 譯評

《睡人》,奧利佛‧薩克斯著,范昱峰譯,時報出版:台北,1998。
Oliver Sacks, Awakenings, Random House, 1990.


[譯文] 但這些正常自在的時段,可能毫無預兆地就被動作、說話、思想打斷,於是她又像電影的停格一樣僵住了。這種靜止狀態可能持續一秒鐘或一小時,她自身的任何隨意動作都無法破解(這個時候的這種動作,事實上也是無法想像的)。它們可能自動消失,也可因輕輕一碰或外界聲音而消失。於是她又恢復正常順暢的說話、動作或思想。這些狀態的持續時間毫無主觀的因素:它們和觸動症狀的靜止相同。(頁89-90)

[原文] But these normal , free-flowing periods may be interrupted- with great suddenness, and no warning- by sudden cessations of movement/ speech/ thought, so that Mrs. Y. will suddenly be arrested like a film in a ‘freeze-frame.’ These still-states may last a second or an hour, and cannot be broken by any voluntary action from Mrs. Y. herself (indeed such action is impossible and unthinkable at such times). They may cease spontaneously, or with the merest touch or noise from outside, and then Mrs. Y. moves immediately again into free-flowing motion/ speech/ thought. These states have no subjective duration whatever: they are identical with the standstills which started her illness. (p. 111)

改譯:這些正常順暢的時刻,可能在出乎意外且無預警的情況下被打斷,剎那間,Y太太的動作、言語和思考嘎然而止,就像電影裡的停格畫面,整個人凍結了。類似的靜止狀態可短可長,可能只有一眨眼的時間,或長達一小時之久,而且Y太太無法靠著自發力量恢復正常(說實話,在這種情況下,要她使力根本是天方夜譚)。靜止狀態可能自動消失,也可能因外界的輕微碰觸或聲響而停止,這時,Y太太又恢復順暢的動作、言語和思考。這些突發的靜止症狀到底會持續多久,誰也說不準,如同發病初期的突發性僵化,沒有一定的期限。

[譯評] 這一段大致說來並無太大的問題,只不過譯者常犯的毛病是停留在字面上的解釋,逐字逐句翻,整段讀起來就是不大通順,常常要反覆讀上好幾遍才能真正理解Dr. Sacks這裡描述的病徵。

問題子句一:「她自身的任何隨意動作都無法破解」--'broken'在此翻為「破解」似乎突方便而停留在表面的意義。這裡應該是指,Y太太無法靠自己的力量終結這種靜止狀態恢復正常(而非破解)。

問題子句二:「這個時候的這種動作,事實上也是無法想像的」-- 原譯者常犯的一個問題在於,使用過多的指示形容詞和指示代名詞。「這裡」和「那裡」用的太多,常常使讀者不清楚到底指涉的是什麼。原文裡面出現很多 ‘these’,筆者認為應該要把指涉的對象翻譯出來,整個句子才能達意。

問題子句三:「這些狀態的持續時間毫無主觀的因素:它們和觸動症狀的靜止相同。」很明顯的又是一個貼著字面意義翻譯的句子,這裡應該是指病徵持續的時間並沒有主觀的定見,可長可短,依病情嚴重程度及發展而定,但是如果僅僅譯為「毫無主觀的因素」,相信應該沒幾個人看得懂吧?由於Y太太發病初期就曾出現這種突發性的動作靜止,因此在這裡的 ‘identical’意思是說,這裡提及的突發性「全面靜止」,和發病初期的症狀一樣,沒有一定的持續時間或復原時間。




[譯文] 非常激動時,她會有運動性狂亂:各種不同的幻想、知覺以極快的速度接踵而來;這時她難過而無能為力。還好這些情形不常發生。這種狂亂都有時間和空間支離破碎的情形。(頁91)

[原文] At times of great excitements, Mrs. Y. may experience a kinematic ‘delirium,’ in which a variety of perceptions or hallucinations or hallucinatory patterns may succeed one another with vertiginous speed, several a second; she is quite distressed and disabled while such deliria last, but they are, fortunately, quite rare. Such deliria go with a fragmentation of time and space itself. (p. 113)

改譯:Y太太在極度激動時,會出現運動性譫妄,各種知覺或幻覺接踵而來,速度快到讓人暈眩;若持續發生譫妄,Y太太的情緒會相當低落,無力面對,幸好這種情形不常發生。譫妄的症狀包括對於時間、空間的認知錯亂。

譯評:'delirium'應譯為醫學名詞「譫妄」。

問題子句:「這種狂亂都有時間和空間支離破碎的情形」-- 按照字面直譯是沒錯,但何謂「時間和空間支離破碎的情形」,就讓人匪夷所思了。這裡的意思應該是指,病患會因出現譫妄,而造成短暫的時空錯亂,分不清楚今夕是何夕,自己身處何方。因此筆者試圖改譯為「譫妄的症狀包括對於時間、空間的認知錯亂」。



補充資料:
譫妄(delirium):定義為急性發作的意識障礙及認知改變,持續數小時到數天。特徵為同時出現意識及記憶力、定向力、注意力、知覺、思考、情緒精神運動行為以及睡醒週期之障礙。譫妄之主要臨床表徵包括急性發作;意識障礙導致知覺、記憶之功能異常;合併有潛在的嚴重疾病。其他可能伴隨之精神異常現象包括睡眠週期紊亂、日夜顛倒、情緒不穩定、易怒、發生幻覺及行為舉動失常等。疾病病情正加重之患者,若出現急性之精神狀態改變、視幻覺、神智障礙、好好壞壞起伏不定、喪失定向感(亦即對人、事、時、地分不清楚),均應懷疑有發生譫妄之可能。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睡人》第二章〈甦醒記〉- 羅伯特‧O 譯評

《睡人》,奧利佛‧薩克斯著,范昱峰譯,時報出版:台北,1998。 Oliver Sacks, Awakenings, Random House, 1990.


[譯文] 聲音急促而且有障礙的傾向。他自己說得很生動:「單字衝撞在一起,互相干擾,在出口處擠成一團。」(頁73)
[原文] Mr. O’s voice was more hurried and showed some tendency to block: this was vividly described by Mr. O himself: ‘The words clash together: they interrupt one another: they jam the exit.’ (p. 91)

改譯:O先生說話速度很趕,聲音聽起來不流暢,按照他自己生動的描述:「 字和字黏在一起,上一個字還沒說完,就被下一個字打斷,想說的話到了嘴邊卻無法順暢的說出來。」

[譯評] 這個句子的原文形容那種「想說的話無法一個字一個字好好說出來」的感覺,真的很生動,但是原譯文僅是逐字直譯,並沒有譯出原文的味道。其中最有問題的是"they jam the exit"這一句,在這裡的'exit'其實是指「嘴」,意思就是所有的字都擠在嘴邊,好像要搶著出去一樣,沒有辦法好好的一個一個字清楚地說出來。因此筆者試圖以意譯的方式,將這一個活潑的句子改譯一遍。



[譯文] 我反而覺得他的感覺都已扯裂、誤置、分散了。他所採取的保護措施複雜的無可想像。他是自愛狂,不太在乎外面的世界。(頁72)
[原文] I had the impression, rather, that his affects had been splintered and displaced and dispersed, in some unimaginably complex but clearly protective fashion. He was a very narcissistic man, not too concerned with the world. (p. 90)

改譯:我倒有種感覺,他的情感以超乎想像的複雜方式四分五裂、放逐消散,很顯然地,他替自己套上一層保護膜,外人看不出任何波動。他極度自戀,不太關心周遭的事。

[譯評] 這一句的問題出在'in some unimaginably complex but clearly protective fashion.' 原譯文為「他所採取的保護措施複雜的無可想像」,但原文的'unimaginably complex' 似乎是形容病患的情感分裂四散的狀況,而非保護措施本身。以字義上來解釋,病患不輕易流露情感,好像包了一層保護膜,看不出任何情感的波動。另外,'narcissistic'似乎也有更好的譯法,「自愛」容易誤導讀者,也許譯為「自戀」會比較妥貼。



[譯文] O先生從不表示失望、生氣或忌妒服用左多巴效果良好的病友。但他以改變行為來表達他的感受。(頁74)
[原文] Mr. O never voiced any disappointment as such, or anger, or envy of those round him who had done well on L-DOPA, but he showed his feelings in a change of behavior. (p. 92)

改譯:對於那些服用左多巴後藥效良好的病友,O先生從未說出任何一句失望、憤怒或妒忌的話語,而是透過改變行為表達心裡的感受。

[譯評] 這句話的原譯其實沒有什麼大錯誤,只是原文中'voiced' 和 'showed' 兩字是以斜體印刷,大家都知道,除了書名會以italic印刷以外,在段落中若是以斜體印刷,必定是作者特別強調,或想引起讀者特別注意之處。若仔細比對這兩句,這裡的'voiced' 和 'showed' 其實要強調的是O先生他雖然嘴上不說,但他以行動表示,讓周遭的人瞭解他的想法。原譯文對於'voiced' 便未搔到癢處,因此筆者試圖改譯,希望可以更貼近原文點出「說」和「做」不同方式的原意。



[譯文] 他從不令人討厭,可是難以親近。(頁74)
[原文] He was never disagreeable, but he became less accessible. (p. 92)

改譯:他這個人不難相處,只是難親近。

[譯評] 'disagreeable' 和 'accessible' 在原文有押韻腳,兩個短子句念起來有種詩的韻味。其實原譯文字義上並沒有錯誤,只是筆者試圖運用中文達到「押韻頭」的作用,利用兩個「難」字,讓讀者體會「難相處」和「難親近」之間的差別。(也許太過鑽牛角尖了)



[譯文] 這時他安靜不說話,沒有嘮叨,沒有思想的壓力。(頁74)
[原文] He too would be silent, exempt from the nagging and pressure of though. (p. 92)

改譯:少了讓人不得安寧和充滿壓力的思考,他也隨即安靜下來。

[譯評] 原文的'nagging' 應該是形容「思考」這件事帶來的影響,翻成「嘮叨」,會讓人搞不清楚到底是誰在嘮叨?是病患自己的幻聽嗎?筆者試圖將前後兩句對調,譯文的句構也會比較通順。


[譯文] 軸性肌緊張不足嚴重得無法忍受,結果軀幹在腿部成直角彎曲。(頁75)
[原文] His axial dystonia became almost unbearable, forcing his trunk at right angles to his legs. (p. 92)

改譯:軸性肌無力症令他的身體吃不消,使身體和雙腿成直角彎曲。

[譯評] 查了一些資料,發現'dystonia'對於巴金森氏症或重症病患來說,是一種常見的病徵,叫做「肌無力症」,可能造成病患無法順利「指揮」身體進行某些動作,或是造成癱軟,這裡的病徵是病患的身軀無法打直,長期呈現九十度的彎腰。